社交距離新解讀:如何辨別辦公室人際界線,避免問出不該問的問題?
如果說過度客氣是種病,那麼一種尷尬情境就是身邊的泛泛之交誤踩你的人際界線,向你打探隱私。而天公伯的考驗來了,你應該如何在不勉強自己的情況下,打怪這些問題?
如果說過度客氣是種病,那麼一種尷尬情境就是身邊的泛泛之交誤踩你的人際界線,向你打探隱私。而天公伯的考驗來了,你應該如何在不勉強自己的情況下,打怪這些問題?
因為武漢肺炎,許多公司開始啟動居家工作機制。少了同事跟主管,真的能大幅提升產能嗎?這篇文章要跟你分享古今中外成功人士「自我隔離」提升工作產能的例子。
你看不慣那些很會「向上管理」的同事,認為自己輸在不會拍馬屁,不會做樣子嗎?身為資深上班族,我想告訴大家,向上管理的技能人人都可以上手,只要你學會把老闆當你正在追求的情人。
在創業潮世代,每個人都想做自己、為自己而活。我們都知道築夢需要勇氣,但想靠熱情和興趣討生活,需要的不只是勇氣,還有階段性的計劃思維。如果你想離開現在的工作,不妨先看看日本讀心師DaiGo的職涯再造經驗,再來判斷自己究竟準備好了沒。
我們經常以為是「錢」讓我們離不開一份工作,但錢可能是假議題,因為表面上看起來不用為錢發慌的人,離開一份工作,脫離一個光鮮亮麗的身分,一樣困難。有時候是自我認同的需求,讓我們錯誤擱淺在一個不應該屬於我們的泥沼裡。
你的工作辛苦嗎? 你的工作讓你開心嗎? 如果你已經在社會上打滾多年了,你會發現「工作辛苦」和「工作不開心」,無 …
「如何找到一份熱愛的工作」,是當今社會的buzzword。彷彿透過嚷嚷著「我感覺不到意義感」,「我要找到屬於我 …
出社會一陣子後,有上進心的職人們通常會透過持續學習,替自己外掛更多的硬實力跟軟實力。在社會共同焦慮感的鞭策下, …
早上不到十點,我下樓買咖啡,在二樓大廳碰到一位外勤業務經理。我問他為何出現在總部內勤大樓? 「我在這邊等廠商啊 …
坐在我前面的同事S,以前是公關背景。有亞斯伯格症的她,說她其實不適合當公關,因為她不太能夠「記臉」。 所以對於 …
主管傳來親子天下專欄的一篇文章,推薦2018年春節期間,適合家人一起玩樂的桌遊,其中包含保德信發行的「完美旅歷 …
前一份工作帶給我最寶貴的體悟就是,人生本來就是一場交換,想做任何事都要付出代價。 這裡指的「代價」,並沒有負面 …
現代世界要我們成為「專才」。英國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在著名的國富論裡,主張分工才能增進效率,效率一提升,產品出得快,錢來得快,國家整體財富就提升了!
我們從此走入專業分工的世代,成為了龐大組織機器裡的齒輪元件,你的長官只是比你大顆的齒輪。專才發展到極致的同時,我們也失去了探索其他可能性的樂趣。身為大人的我們,究竟如何走到這一步,進入單一工作牢籠裡的?
The School of Life這支影片,從亞當史密斯和馬克思這兩位經濟學家各自擁護的主張,幫我們解剖了「工作無聊」這個問題的本質病灶和矛盾,究竟打從哪裡來。
如果浪費時間也是享受生命的必然,那要怎樣讓自己「策略性」地浪費時間,少點悔恨,多點滿足?我發現讓自己階段性的專一,而不是開放性的多情,是更有效率的做法。這篇文章要跟你分享我學到的3招時間管理策略。
坊間多數的溝通書籍,都在耳提面命一件事:「當個傾聽者」。但說穿了,我們在學校接受的教育,或是出社會後的自我精進,多半圍繞在「表達」這件事。我們很少有機會去學習如何傾聽。聽什麼?為何要傾聽?有沒有降龍十八招好用招式,讓我們立刻變身為傾聽達人?等等,在我們迫不及待又想立刻學功夫前,我們應該來探討更核心、更關鍵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不愛聽別人說話?」
這年頭,談到職涯選擇,「夢想」、「熱情」、「天賦」這類詞組就會不停輪播,誘導你我去相信,會有這樣的一個「完美」工作,洗腦著我們唯有拋棄百萬年薪歸零開始才是成功英雄,否則你我只不過是卡在現實裡的小孬孬。只是,拋棄現實,全力追求理想後,栖栖惶惶,才發現自己其實根本沒有準備好,根本沒有所謂的「完美」工作套餐。執著於「夢想」、「熱情」、「天賦」這些關鍵字會有幾個問題。最大的問題是,當我們的工作經驗不夠多元,通常我們是很難確認究竟甚麼樣的工作組合是適合我們的。Much happier,這就是一份「適合」工作的定義。工作裡仍然會有你必須妥協的元素,但整體上來說你因為這份工作對自己更滿意、更開心。我認為這是比抽象的「夢想」、「天賦」、「熱情」更務實的自我檢測指標。
我們每個人,都有真實的自己,跟理想的自己。有時我們以「脫離舒適圈」為名,揭竿起義,打算洗心革面,追求理想中的自己。我曾經做了一場實驗,將自己打掉重練,追求理想的自己。後來我發現,追求真實的自己升級版,才是更好的選擇。
人生的路是彎的。在那九彎十八拐的路上,我們都有機會恍然大悟,原來,為了減輕油耗、全力奔馳,我們注定得學會拋棄別人試圖丟來的好意和建議,我們注定得小心閃開那些眾人追逐的好康誘餌。我們要做的,只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甚麼、要往哪裡去,然後,
Go for it, unapologetically.
「我們都是一家人」,職場上當你聽到這樣的精神宣示,你一定要相信,那是假的!語言可以創造希望,也可以扭曲本質,老闆和同事不可能是家人,就像婆婆和媳婦,不會是真母女。就讓我們當同事,別當家人,各自清楚地承擔自身角色的責任與義務,少掉這些「人造」的情感鎖鏈,日子豈不更好過?!
為了我們的存在感或業績,社群媒體與通訊app「強迫」我們stay connected。像蜘蛛吐絲一般,我們必須將社交網絡,編織的密密麻麻、強韌不已。經營粉絲頁的人,應該特別清楚這其中說不清、理還亂,比藍色蜘蛛網還糾結的糾結。但我發現有個方法,可以幫助你暫時斬斷瞎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