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網路新聞或臉書版面上都充斥著張清芳離婚的消息。新聞標題會用張清芳身邊好友,透漏真相,兩人互動真面目,N年前早預言這一類的標題引誘你點擊,進入內文後,你會發現裡頭盡是一些兩夫妻過往的互動新聞、小故事,或是身邊好友澄清對於張清芳離婚這件事事先不知情,認為張清芳宋學仁兩人肯定是深思熟慮後做的決定…等等這一類的nothing new。
雖然說,網路新聞很多都是nothing new,但張清芳宋學仁這對模範夫妻離婚的新聞,會不會引發你的一些好奇?你可能會想,怎麼連模範夫妻要離婚?為什麼都這個年紀了還要離婚?個性差異結婚百日內就會發現,都忍了15年,就找個方式繼續智慧相處下去不也很好?(以下請自行接龍你看到新聞時腦中跑過的OS)
選擇離開,往往比選擇留下更困難
張清芳宋學仁離婚新聞讓我想跟大家聊聊這幾年我觀察到的一個有趣現象,不管是離婚或離職,選擇離開,往往比選擇留下來更困難。
離開,意味著結束一段關係或契約,邁向另一段可能更顛簸、更自由或更陌生的未來。離開一段關係,往往比決定進入一段關係更讓人糾結。甚至,我們都需要一個「合理」的理由,說服自己離開。
離開一個家暴酗酒愛賭博的另一半,比離開一個認真上班很顧家的另一半還容易。
離開情緒失控笨又沒肩膀的老闆,也比離開一路愛護理解提拔你的老闆還容易。
換句話說,有些人的離婚或離職很容易,那就像你意識到自己每天扛著一包垃圾走路,當臭味已經飄出來,你也受不了,丟掉垃圾是唯一的選擇。
丟掉垃圾很容易,但丟掉「已經不適合你的好東西」,總是讓人費神反覆思量。
舉例來說吧,阿發當業務那一年,洗腦自己有一天我一定當上Top Sales,出國領獎。為了替光榮的那天準備,我大手筆買了幾件洋裝。後來,我還沒當上Top Sales就離開業務工作,那幾件洋裝躺在衣櫃裡,一眨眼幾年就過去了。這幾年下來,我已經認清自己就是個懶鬼,非必要絕不化妝跟盛裝出席在公開場合,同時為了外翻的大拇指著想,我也不再勉強自己穿高跟鞋,就這樣樸素但充滿法喜的活著。
我知道當年那些昂貴的套裝、洋裝、鞋子、包包,其實並不屬於這個階段的我,未來,我也不會再變回過去的我。但每當當我打開衣櫃,想要丟棄這些「已經不適合我但還是好東西」的東西時,我還是很糾結,很難下手。
剛剛說的,只是衣服而已呢!如果我們要割捨的,是一個好人,或一份好工作呢?
離開,是為了選擇符合自己的價值觀
我認識一位長輩,她年輕時在美國念書認識了她的阿兜仔先生,兩人一見鍾情,甚至休學一年,搭便車環遊世界。她的先生拿到博士學位後,跟著她回到台灣定居。婚後兩人有了孩子,兩人是同事朋友跟學生眼中的模範夫妻。
但這位長輩沒有跟別人說的是,她發現迷人、才華洋溢的另一半,有酗酒問題,而且愈來愈嚴重。不管她怎麼溝通,阿兜仔先生依然故我。這位長輩日復一日,照顧孩子,教書,做任何外人眼中一位好妻子、好媽媽該做的事情。只是夜深人靜時,她想起年輕時候的自己,渴望當個lover,渴望和另一半出門在外總是手牽手,而不是一前一後走著,或是扮演著老媽子般的照顧者。
她教導女性主義文學作品,當她在課堂上告訴年輕孩子們女性對於情感的追求、自我意義的實踐時,她就想到自己的失敗。
這位長輩吞忍十多年後,當孩子大了,她開始安排分居,並且選在某一天,一如往常替阿兜仔先生理頭髮時,淡淡地說出:「我要離婚。」阿兜仔先生反問『妳知道我愛妳,對吧?』她點點頭說是的,她知道,但她仍然要離婚,因為她已經犧牲太多的自己。
當你承認了自己的狀態,你就會捨得離開
另一位朋友,腦子聰明,靠著有計畫的跳槽,短短幾年內薪水已經翻倍再翻倍。
有趣的是,這幾年她經常碰上瘋狂老闆,如果只是上班做事並不累,但每天的情緒勞動(你想想你每天侍奉金正恩或金小妹的滋味)日夜累積,變成了自我懷疑還有沉重的疲倦感。漸漸的,她開始憂鬱,不想上班,提不起勁,有時候很想哭,有一陣子上班甚至會下意識挑選全身黑的衣服。
她想過要先離職,休息一陣子,但又不甘心自己打敗自己。況且,萬一未來找不到這麼高的薪水怎麼辦?!
當她這麼想,天公伯就送來了考驗。一位開明的前主管找上她。這是一位她很欣賞的人,薪水也比以前更好了,專案內容新鮮有趣。好老闆,好薪水,好工作,這三個要件組合起來,任何正常人不可能放棄。但朋友仔細思考了一陣子後,決定放棄。
因為她想先面對自己長年的倦怠低潮。她想先讓自己好好休息,釋放自己多年來的戰戰兢兢,而不是假裝沒聽見內心「我需要休息」的吶喊。
「說起來也很奇怪,雖然我理性上覺得我放棄掉這麼好的機會,我以後會嘔死。但當我很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推掉這份工作後,我反而覺得有一種豁達、力量感。」朋友下了這樣的結論。
我們已經習慣,透過外在條件,評估一段關係或一份工作,該去或該死命守住。張清芳離婚的新聞讓我剛好有機會迴光返照,省思了過去那些讓我離不開的關係和工作,拉住我的究竟是什麼?
原來,讓人捨不得的、放不掉的,都是外在的那些好處、面子、觀感、金錢等等。而那些讓我們心甘情願拋掉「不適合」的好東西的關鍵,終究是因為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價值觀或真正的渴望。
內在驅動的不太會錯,而讓我們迷惘徘徊的,往往是外在的那些絢麗和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