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多數的溝通書籍,都在耳提面命一件事:「當個傾聽者」。
但說穿了,我們在學校接受的教育,或是出社會後的自我精進,多半圍繞在「表達」這件事。我們很少有機會去學習如何傾聽。
聽什麼?為何要傾聽?有沒有降龍十八招好用招式,讓我們立刻變身為傾聽達人?
等等,在我們迫不及待又想立刻學功夫前,我們應該來探討更核心、更關鍵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不愛聽別人說話?」
The School of Life的這支影片,用文學的切角,給了我們一些靈感。
*
人喜歡聽自己講話,會下意識覺得別人講話無聊是有原因的。透過聊自己的想法,說自己的經歷,這是一個「自我澄清」的過程。
人只在乎跟自己有關的事,這是許多優秀作家掌握到的人性。雖然我們自身或是身邊許多素人故事都很精采,但專業作家跟素人說故事,切角就是不一樣。在喧鬧洛杉磯城擁有明星夢,試鏡卻總是吃鱉的女服務生,碰上一個同樣有爵士樂夢的落魄琴手,兩人墜入愛河,在困難的生活中尋覓屬於自己發光發熱的機會。機會終於來了,兩人卻被迫屈服於商業環境,犧牲掉一些珍貴的東西,其中,包括兩人之間的愛情。
作家筆下的故事,不管劇情如何不同,卻總在探討身為「人」共同的掙扎和渴望。因為談人性,所以我們感同身受,於是闔上書或起身離開戲院後,我們都能用嶄新的觀點,重新看待自己在生活中的處境。
“Every reader, as he reads, is actually the reader of himself. The writer’s work is only a kind of optical instrument he provides the reader so he can discern what he might never have seen in himself without this book.” –Marcel Proust
「每位讀者都是在閱讀自己的故事。作家要做的,就是提供讀者另一種視角,幫助讀者用新觀點重新理解自己。」–《追憶似水年華》作家,普魯斯特
也就是,專業作家擁有一種說故事的技巧,讓我們可以「聽」得下去。而幫助作家做到這件事的,就是他們背後的功臣、編輯。
別忘了,作家跟一般人一樣,腦中有太多的劇情故事,一下筆就嘩啦嘩啦地倒出來。編輯的工作,就是負責和從作者一起找出來,這整個故事要傳遞的「主軸」究竟是什麼?
就像米開朗基羅說過的,每塊大理石裡都藏著一座雕像,而他要做的,就是敲掉多餘的大理石。優秀的編輯掌握故事的核心後,就必須幫助作者「聚焦」,刪除那些會讓讀者分神、離題的細節,以及不必要的故事支線。
*
說了那麼多關於編輯和作者的事,這跟我們學會當個「傾聽者」,究竟有啥關係?
有的,當個好的傾聽者,就像好編輯一樣,必須往下挖、往下問,直指核心,直到挖出對方真正想說,卻包裝在一堆表面事實和細瑣資訊裡的真相。
好,怎麼做呢?
我替大家濃縮整理了影片提供的重點,幫助我們練習在日常對話中,當個好聽眾(好編輯)。
1.聊事實也談感受
Table of Contents
別停留在對方描述的表面細節和訊息裡。多問一點,了解對方在這件事情上的感受,也就是「情緒現實」。比如當一個人來抱怨、壞嘴老闆說話不算話,列舉出一堆老闆王八蛋的行為事蹟時,別跟著表面轉,別鼓勵對方吐出更多八點檔的劇情。相反的,和對方聊聊他的情緒現實:他是否感到委屈?感到失望?而這些情緒又怎麼影響了他?
比起風花雪月談笑風生,談情緒、聊感受是更困難的。一來,有些情緒張力大,人擔心失控,自然就選擇談表面。很多時候,我們的家庭教育和工作養成,並沒有鼓勵我們去袒露自己的感受。如果我們可以和對方建立信賴關係,光是「這讓你有什麼感覺」、「為什麼你會這樣想」這類簡單的問句,就可以幫助對方說得更多、聊得更深。
2. 幫助對方具象化
當對方說「有夠漂亮」,「真素嚇屎人」,「我真的很火大」,這樣的形容詞還不夠!好的編輯會要求作者提供更多具體故事,攤開細節。為什麼具象化很重要呢?因為模糊抽象的形容詞,太容易留下各自解讀的空間。比如當你同事在茶水間嬌羞告訴你,她最近碰到一位Mr. Charming,是她喜歡的型。這時你腦袋可能自動浮出金城武、吳彥祖的樣子,然後興奮地追問在哪裡認識的啊,什麼時候可以約出來給大家鑑定一下。
你必須繼續追問下去「喔,你喜歡的是哪一種型?」才有可能發現原來她喜歡的那個人,矮矮胖胖,有著憨厚笑容和微捲平頭….(當你受到驚嚇,反而代表良好的對話品質)
如果你願意繼續和這位同事聊聊,過去她的男朋友都是這一型的嗎?你可能又有機會看到這位同事的全貌。
3.別評斷,讓對方「繼續說」
我們經常在第一時間、習慣反射的狀態下,對聽到的話表示認同,或不以為然。我曾經認識一位朋友,他很習慣在第一時間吐槽進入他耳膜的大小事。
比如說,有女同事剛換髮型,他第一句話劈頭就說:「我覺得妳之前的比較好看耶,妳這樣好像木村拓哉的髮型喔。」同事剛換電腦,喜孜孜地跟大家分享時,他劈頭就說:「這牌的維修很爛耶,而且我不喜歡Windows 10系統。」
我們在某些時候,都可能是這位朋友展現的樣子,急於表態自己的喜歡和不喜歡。想練習當個傾聽者,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把對方的故事還給對方,別搶來自己演。想想看,如果這位朋友對換髮型的同事說:「哇,新髮型耶。妳喜歡(習慣)嗎?」,是不是女同事就可能繼續眉飛色舞地聊新髮型,而不是立刻拉下臉?
如果這位朋友對著買新電腦的同事說:「咦,挺特別的。你怎麼看上這一牌電腦的?」,同事聽到後,是否會彷彿找到知音,開心分享自己為什麼挑上這台電腦的「幕後故事」?
在對話的世界中,我們和對方是肩並肩站在同一端的。當我們開始論斷對方嘴裡的世界,展現自己的高度,我們就已經變成美國達人秀裡的犀利毒嘴評審了。毒嘴評審在鏡頭前很有「效果」,但回到現實生活中,恐怕就是你我身邊(甚至包括自己)那出言不遜的白目鬼了。
讓我們關掉直覺慣性的評斷迴路,對話,對話,對話!
結語
最後,我想說的是,學會當個傾聽者,也許是終身的學習過程。並沒有任何一本書、一支影片或一堂課,可以立刻讓我們變身為好編輯、好聽眾。有時候擅長傾聽的人,是因為透過累積大量的人生資歷,開始學會不以自己為中心,開始溫柔看待別人、同理別人,自然而然,就成為了一位好的傾聽者。
好好聽別人說話,比我們想像中的困難。也比我們以為得更為自然。
-End
Last Updated on 2018-03-30 by Afra (阿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