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歲漸長,我從人生學校裡經歷過多次血淋淋的教訓後才發現,不要隨便主動給別人建議,特別是,當別人沒有開口請你給建議的時候。畢竟,給人意見展現自己的高明很容易,但給人空間接納不一樣的想法,就是截然不同的人生修練了。
血淚故事1:請我看稿子的作家朋友
美國長青樹女演員珍芳達說過:「長大就是知道你能信任誰,什麼時候能說實話,什麼時候不能。大多數時候你不知道。這就是人生。」幾年前,我跟一位剛認識的作家朋友見面,她說她剛剛寫完一部分的稿子,想請我看看。
我一屁股坐在她拉開的椅子上,迅速看完電腦螢幕上的稿子後,記者的編輯魂上身,我開始敲起鍵盤,熱心雞婆地建議她,這邊這樣改會比較好,那邊可以考慮修飾成那樣會比較好。
朋友沉默了。我注意到她臉色略略一沉,用幾句客套話草草帶過我自以為是的建議。
事後回想,我覺得我是個北七。
人家請我「看看」,人家沒有說「請給我一點建議」啊。人家可是準備出書的作家吶。多數時候,別人請我們看看,也就是想聽聽我們無傷大雅的讚美,或是開心分享自己的想法罷了。我們只要了解、認同、按讚就可以。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在第一時間給別人「根本沒準備接收」的建議。
血淚故事2:請我修英文講稿的朋友
另一次的經驗,發生在幾年前我還在英文演講協會走跳的時候。一位資深的會員第一次聽到我的演講,浮誇地稱讚我英文真好,剛好她那陣子準備了一篇新的演講稿,想請我給她一點建議。
晚上,她的英文講稿已經躺在我的gmail信件夾裡。
對世事過於天真的我,心想不能讓看重我的前輩失望。我打開檔案,認真的批改、註記,彷彿這篇文稿是有人付了我一萬塊文膽費用,慎重以對。除了修改腳本,我甚至還給了應該怎麼設計舞台動作的建議。
信件回去後,石沉大海。
隔了兩星期,我看到這位前輩講了同一篇稿子,原汁原味登場,我替她反覆斟酌的字句、設計,她通通沒有用上。啊當初不是說我英文好,所以想請我給建議?結果勒?
後來,當我跟這位資深會員愈來愈熟,我就發現當初我仔細琢磨、反覆修改她的講稿,其實是人際互動上的危險動作,輕則被翻白眼,重則被疏離。
怎麼說呢?
根據我觀察這位會員,她是個很用心、很在乎自己稿子的人,只要別人一開口提到speech這個關鍵字,就會啟動她的內建開關,她就會開始大聊特聊最近她又有了什麼演講idea,說她設計了一段腳本,甚至會當場唸一段請你給她建議。
但我發現,她並沒有要聽任何建議。我曾經親眼目睹,她受邀到某個club演講,演解結束後,她跟大家說welcome to any feedback。結果就真的有天真的小白,一五一十地把所有的建議丟給她。
這位資深會員臉色一沉,會議結束後,在人潮喧鬧的林森北路人行道上,她拉著我,絮絮叨叨說著她覺得剛剛給她回饋的那個人沒sense,其實她的講稿這樣寫是別有用心的, blah blah。
那一刻,我驚呆了。
我意識到,她只是希望有人看到、聽到她對於演講的用心和投入,順便把握每個機會自我沉溺一番。她其實並不在乎任何人的建議,她只是想被聽到。(來,跟著我把想~被~聽~到 這四個字的嘴型做好做滿)。
給意見很容易,給人空間不容易
看到這裡,你可能以為這只是兩個玻璃心的人。
但不管是那位作家,或資深演講前輩,她們就是我們的鏡子。有時候我們是那個嘴巴上嚷嚷著給我一些建議吧,其實只是想要被肯定、被聽見的當事人。而有時候,我們則會變成那個好為人師、老是雞婆給建議的小白。
這是個人人都很容易侃侃而談,人人都可以當專家,人人都容易自我感覺良好的年代。而事實是,人生多數時候,我們怎麼想並不重要,沒有誰比誰高明,收起我們廉價的建議,只要你眼前的人覺得開心、聊得爽,就夠了!畢竟,給人意見展現自己的高明很容易,但給人空間接納不一樣的想法,就是截然不同的人生修練了。
(歡迎社群分享。但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禁止修改上述內文,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Afra’s Word House 文案人的寫作日常,及附上原文連結:長大就是知道你能信任誰,什麼時候能說實話,什麼時候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