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外文系有用嗎?大學究竟是幫助我們理解未來的人生還是幫助我們取得職涯門票?
大學生選科系,不少家長和孩子依然傾向「有用」的選擇。比如,念外文系有用嗎?念外語文學不如念應用外文,起碼應用外文還有「應用」兩個字,聽起來好像比較會賺到錢。
台灣人特別喜歡用「用途論」來看待所有的選擇。偏偏文學、文科的用途,並非是大鳴大放顯性的。
2019年甚至有個新聞,日本人想要廢掉「文科」!
看到新聞時我嚇了一跳,總感覺謹慎的日本人想事情會盡可能周全,方方面面都設想過。「廢文科」這三個字聽起來有點聳動,仔細一看新聞內容,原來是安倍想要提升國立大學的競爭力。文科畢業找工作難,養一個系所卻要花很多銀兩。為了開源節流、提升效率,所以考慮「閹」了文科!
念外文系、選文科,能幫助我的人生成功嗎?
唸文科到底有沒有用?打從我19歲成為外文系人,這個問題便一路跟著我。
19歲的孩子,人生經驗跟英文詞彙一樣…單薄。
英美文學原文書,厚厚一本,老師隨便開個十頁的閱讀作業,查單字就查到手軟,更別提要參透那些優美詞彙串連而成的人生大道理。
英國詩人William Blake著名的《一沙一世界》,語彙簡單,意境深遠。老師帶領我們討論這首詩的音律、譬喻、延伸意涵,同學聽得兩眼發直,表面頻頻點頭,心思早就飄到中午吃什麼這個更實際的問題。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William Blake
對許多19歲的孩子來說,讀英美文學,就像讀外國版古文觀止。
你知道這些文字裡頭藏著厲害的東西,卻無法實際感同身受。
就像,吃吃貴族世家牛排、粗飽一番就開心的孩子,恐怕無法體會乾式熟成牛肉的繁複風華。
因為,時候未到!
那個階段的我們,沒有足夠的人生經驗,來對照和想像文學作品裡的花花世界。但我卻是在這段青澀歲月,透過文字,學會了「感同身受」。
我已經忘了那是美國文學原文書裡的哪篇短篇小說。裡頭的主角,日子困頓,面對人生洶湧的挑戰,時常覺得自己快要撐不住了。
被命運踢著往前爬,不得不,是甚麼樣的心情?
我繼續往下讀,印象中作者用以下類似的字眼,描述那位悲慘主角。
He fears that he’s drowning.
He kicks and struggles to keep his head above the water.
那位主角覺得快被悲慘的命運淹沒了,但現實人生卻逼著他,努力奮鬥,就像快溺水的人,拼命踢啊、划啊,只要把頭保持在水面上,就可以保住性命。
19歲,人生經驗單薄的我,透過文學作品裡精練的文字,實際去「感同身受」,去貼近我沒有實際經驗可參照的人性。
記憶所及,那大概是我求學階段,第一堂正式的「同理心」訓練。
唸文學的樂趣,就是貼近人性,感受人生
所以,唸文科到底有沒有用?
畢業後找高薪技術工作,可能暫時性的不吃香。
但人生來到中年,到了某些門檻關卡,
唯有對人性的理解,可以讓我們擁有視野和格局,穿越這些門檻關卡…
這是錢和技術,做不到的。
這也是文科很有用的原因!
如果英美文學、希臘神話、莎翁戲劇,這些經典中的經典,年輕的孩子還無法完全體會其中的美好,外文系的課程設計,願意夾帶《飢餓遊戲》、《哈利波特》這些通俗些的作品嗎?
少了一點深奧,多了一些樂趣,也許文學的種子就可以在每個人心中發芽。等到步入了中年,文學味蕾變得敏銳複雜,這時再翻閱英美文學、希臘神話、莎翁戲劇,自然能咀嚼出截然不同的人性風味。人生,因文學而豐富!
Last Updated on 2021-03-28 by Afra (阿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