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食物,看見自己和世界深刻的互動

我來自一個不特別重視吃的家庭,耳濡目染下,我也曾經堅定地相信,吃,不過是為了活著,無須奢華浪費。出社會後,吃貨朋友一個個冒出來,因著他們的帶領,我發現食物,紀錄了情感,而情感又形塑了味蕾。透過食物,我看見了愛,也學會了表達愛。這篇吃貨養成記,要帶你一起擁抱「吃」這件事。

圖片提供:FOTO 2 Photography

「嘿,我在台中國美館這邊,請你推薦庶民美食!」

這天傍晚,看到電視台前同事的簡訊,一開口就要吃的!

這位前同事算是我的美食啟蒙導師。當年畢業後,回國進入電視台工作,涉世未深,味蕾尚未開化。前輩相當照顧我這位新人,同事們買午餐、聚餐,都不忘吆喝我一起。我開始認識台菜,川菜,義大利菜,陝西菜,潮州菜,回族菜,巷弄裡的家常菜,好吃的,難吃的,虛有其表的菜,真材實料的菜…

我甚至跟著這位前輩,還有她的一群「酒肉」朋友(正港吃貨),去了一趟香港、澳門。看著一群人從抵達地面後,吃到最後一天登機前,天天拚個4、5餐卻面色不改,心有餘悸之外,我赫然發現,原來吃東西,並不只是為了活著那一口氣。


透過食物,可以深刻看見自己和世界互動的狀態。

我來自一個不特別重視吃的家庭,耳濡目染下,我也曾經堅定地相信,吃,不過是為了活著,無須奢華浪費。

大學那個年代,學生除了吃粗飽,偶爾也喜歡流連在一些高檔茶館吃簡餐。有次跟同學聚餐後,我說:「不過就是加熱的調理包,擺盤美美的,飲料也普普,就要兩百多塊,我不喜歡,下次不來了!」

回想起來,當年未滿 20的我,相較於同班同學,個性老成,少了嘻嘻哈哈的青春特質。大概就是看起來成績很好,有點古板,覺得同學做的事都很幼稚,只有自己胸懷大志的那種機車個性。

不想把金錢花在沒價值的食物上,也不想花時間參加太多嬉鬧的聚會。
透過食物,我看見年輕的我,鞭策自己追求「合理性」和「意義感」。
那個年紀,應該充滿嘻鬧歡笑,而我選擇了pass青春,pass不具CP值的食物!

踏入社會的我,對於吃,仍然相當務實。
因為新聞台輪班的關係,早上天光未開,5點就得踏進辦公室,6:30,約莫是早餐時間。吃貨同事說要去隔壁早市買米粉湯,我卻拿出麥片撒在杯子裡,準備沖熱水。

「天啊,你是在吃飼料嗎?」

我的無趣,讓吃貨同事看了搖頭。而她們貪戀用油蔥熱湯喚醒腸胃,令我不解。

只是,愛吃,追求生命的樂趣,是會感染的!
這群吃貨同事不放棄我的難搞,三不五時拖我去品嚐巷內美食。我的味蕾因此愈發成熟,我開始對某些吃過的好口味產生依戀,開始會介紹朋友吃好料,開始發現和2、3位好友吃東西、交換人生風景,是一大樂趣。


透過食物,我看見自己的活力,熱情,和有限。

面對欣賞,喜歡,或志同道合的朋友,我通常會熱情地撥出時間,好好吃飯,好好聊聊。
而面對湊熱鬧,殺時間,高頻率,或不得不的社交聚會,能免則免。

因為食物要對味,飯友很重要。我曾經為了「禮貌」,配合出席一些飯局。當下的食物雖然頗具姿色,但因為全身的能量都被我拿來社交,面對不在乎的人,維繫笑臉,做得體的回應,根本無暇體會食物的美。

一場飯局下來,疲累有,樂趣無。

我都可以想像當年未滿20歲的我,拍著我的肩膀說:「花幾個小時,幾張鈔票,吃高來高去的社交飯,你不覺得很空虛嗎?下次別來了!」

這幾年下來,面對食物,我已經不是100%的務實者。甚至,我開始意識到,自己也已經變成了吃貨!

我開始會掛念、尋找某些食物。

這些食物,讓我深深迷戀,只因為它們都和記憶與愛兜在一塊。

比如台中四維街春水堂的胚芽奶茶搭配花生厚片,一旁第五市場的傳統炒麵、豬血湯,還有紅豆、米苔目和芋頭湊成的一大盤剉冰。

在我還很小的時候,住在警察宿舍裡,那時候最歡樂的回憶,就是很晚的時候,聽到開門聲,知道宵夜回來了!台中春水堂創始店,就在老爸服務的分局旁邊,偶爾值勤晚回家,他總是會拎著一袋花生厚片跟胚芽奶茶回家。長大後,我已經不愛奶茶了,但那樣的甜蜜組合,卻還鎖在味蕾的記憶區裡。

更多的味蕾樂趣,和我媽有關。年輕時的她,主要的工作就是照顧一家人。她喜歡帶著我去逛第五市場,市場的攤位設計宛如迷宮,繞了個彎,就是不同的世界。但她踩著熟悉的步伐,輕而易舉找到她要的水餃店、包子店、青菜店。繞了一圈下來,貨物添足了,老媽便揣著我去自治街跟樂群街口吃傳統炒麵跟豬血湯。黃澄Q彈的油麵,撒上豆芽菜跟肉燥,再淋上台中人最愛的甜辣醬,這是我跟老媽的早午餐組合。

吃完後,她會繞到太空紅茶冰,買一小袋紅茶犒賞我。老媽辛苦持家,很少看她有甚麼特殊的美食慾望。唯獨逛完市場後,她總是會繞到附近的味香湯圓之家,點一盤挫冰,上頭的3種料永遠是紅豆、米苔目、芋頭。

長大後的我,嗜吃傳統炒麵和豬血湯,每每點上剉冰,盯著冰櫃半晌,最後還是選了紅豆、米苔目和芋頭 3種料。

食物,記錄了情感:

情感,形塑了味蕾。

通過食物,我看見了愛,也學會了表達愛。

大學有位恩師,偶爾在我回台中時,會邀請我去她家作客。這位恩師手藝不錯,經常替我準備一些她拿手的家常菜,配上我帶去的紅酒,師徒倆就這樣吃吃喝喝。

頭幾次,老師準備啥,我就吃啥。不知道第幾次之後,老師會事先擬定菜單,詢問我的意見:

「Afra,妳這次想吃苦瓜鳳梨雞湯嗎?還是用個火鍋?還有,你要不要吃豆干煸豇豆?喔,我上次發明了蕃茄吳郭魚,你想試試看嗎?」

那時我很狐疑,因為,我並不挑食,不知道老師為何需要替我客製化菜單?

我的疑惑,後來得到解答。在一次的聚餐時,我的胃口特別好,頻頻稱讚老師準備的菜色。這時老師說了:

「我等這天很久了!你終於看起來有胃口,終於會說出來什麼東西你喜歡,什麼你不喜歡。以前我看你吃東西,沒啥反應,我都看不出來你到底喜歡還是不喜歡。」

原來,老師費盡心思擬菜單,是因為她捉摸不著我的喜好。什麼都好,也等於什麼都不好!

原來,學會表達自己的要或不要,喜歡或不喜歡,是對愛你的人的尊重。


這幾年下來,我蛻變成一個吃貨。

透過食物,我清清楚楚看見自己的本質,明白了自己的喜歡和不喜歡。

所以,當這位前同事請我推薦台中庶民美食時,怎能不把握機會,回報我的美食啟蒙導師呢?

「你千萬不能錯過黃記鵝肉,雖然離國美館遠一點,但是我每次一定推薦外地朋友去吃,我的口袋名單啊~」

『很好,導航設好了!』

晚上,我的美食啟蒙導師傳來照片,廢話不多說地寫上:

『好吃!感謝在地人的推薦!』

我知道,在修練成吃貨的路上,我已經及格!

 

Last Updated on 2017-12-16 by Afra (阿發)

Afra (阿發)
Afra (阿發)

前資深上班族,出版過 《今天的人設是專業上班族》,喜歡分享故事觀察人性,也是NGH認證催眠師、NLP高階執行師,ICC認證腦科學教練,並提供中英文高效表達一對一教練服務。

文章: 153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