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這聽起來很荒唐,沒有什麼時後,比大腸要受到外力入侵時,更能讓人反思人生了。
一位粉絲最近勇敢地舉手,跟阿發分享了她的小煩惱。事情是這樣的,小粉(估且讓我們稱呼她為小粉)要去做腸腸鏡檢查,另一半因為工作的關係當天無法陪同,小粉想說,不然乾脆找一個朋友陪她一起去,讓這個過程不那麼緊張,等麻醉退去時,有個人在身邊照料也很好。
問題來了,要找誰呢?
小粉把手機通訊錄滾了一番,Line帳號也來回刷屏了幾次。看來看去,她發現找不到這樣的人選,一個可以讓她安心,可以看她虛弱素顏,可以有耐心度過無聊陪伴時間的朋友。
小粉自暴自棄地想,好啊好啊,我就是沒朋友,我的另一半要上班,我乾脆自己去,有什麼不舒服醫院躺一躺,麻煩醫生護士就可以。
只是夜深人靜時,小粉開始思考,是否自己太忙於工作,忽略了經營友誼,才讓自己落得這個下場? 她平常是個按摩師和技術指導,工作空檔只夠吃飯跟休息,平日跟朋友互動只能靠網路。而更年輕時,那些一起運動、一起玩樂、一起聊心事的朋友們,也因為長大了,大家開始過上不同人生,也就漸行漸遠了。
朋友圈是會新陳代謝、自然去角質的..
「阿發,我想問你,你都怎麼看到朋友這件事? 你都怎麼交朋友?」
小粉傳簡訊給我時,我正在苦惱該怎麼拒絕一位朋友的見面邀約。問我如何交朋友,無疑是請鬼抓藥單。我認真地問小粉,既然台灣宮廟這麼多,網路上一堆自詡為心靈成長達人這麼多,她身邊也一定會有很多喜歡給意見的人,為什麼要深夜傳簡訊問阿發的想法?
小粉說,因為平常看阿發的文章,都會改變她的一些思維(可能因為內容太偏激荒唐),所以她就很好奇,阿發究竟怎麼定義朋友,怎麼定義生活和工作平衡?
阿發轉念一想,人在不同年齡階段,對於「朋友」和「人脈圈」,都會有不一樣的定義和取捨,為了讓小粉去做腸胃鏡檢查前,可以釋懷找不到朋友相陪的惆悵,我願意針對小粉的出題,好好地跟大家聊聊這些年來,我對於建立人脈資產的一些看法。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需要的朋友數量,其實跟你的胃容量一樣,正在不爭氣的下降中。選擇讓哪些朋友待在身邊,就像你選擇吃進哪些食物,對你的人生具有長期且關鍵性的影響。
如果說,食物品質會決定一個人的整體健康,那麼你的交友圈會會決定你的相貌氣質究竟是莊嚴還是卑劣,前途是日趨光明還是日漸黯淡。
年輕時,為了建立該有的社交能力,或是為了探索自己的可能性,我們可能會積極地交友並參與社交活動。回想起來,我積極交友的高峰,大概是我26歲進入電視台工作,到34歲換跑道挑戰業務工作這段期間。
因為我在國際中心上班,長期早上5點上班下午1點下班,多出來的時間,我都拿去學習進修了。
為了訓練自己的演說能力,我跑去參加演講協會。
為了讓自己新聞過音的聲音聽起來更專業,我跑去上聲音訓練。
我還上過日本系統的色彩學,學過做手工皂,上過股票投資課…
一個年輕又瞎忙的人生,在不同學習圈裡走跳,當然就會認識很多很多朋友。其中,我在演講協會認識了很多有趣的朋友,大家喜歡約出來聚會。年輕時有大把大把的時間,花在跟朋友吃飯聊天,有時候聊夢想,有時候聊下個月要參加的比賽,當然,也花了不少時間抱怨或壞嘴身邊那些看不慣的人。
是的,年輕的時候總以為世界是繞著自己轉的,所以花了大把的時間和心力往外看。看當時的社會流行什麼價值觀就去追(這就是商周這一類雜誌看太多的壞處),或是花時間看不慣別人,畢竟批評別人比檢討自己還要容易。
年輕氣盛時,胃口正好,判斷力較弱,比較容易【無差別交友】。交不同圈子的朋友,也是一種開眼界的方式。那時候交往過的朋友,有些氣味相投,有些還好。那時候的我很容易大家一吆喝,就去參加活動啦,聚會啦。我會洗腦自己,這些認識的人,每一個都是人脈,誰曉得以後會擦出什麼火花,搞不好透過大家牽線,找到日後的好伴侶或好工作呢。
小時候在國語課本讀到這樣一句話,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年輕的時候看著這句貌似有智慧的話,心裡想著,君子們怎麼會這麼冷淡啊?
等到自己步入中年,累積了許多人生經驗,才發現古人說的是真的。
業務工作,讓我省思人脈圈的意義
那一年我的職涯大轉換,我從新聞工作者變成壽險顧問。只要你的行業跟「保險」扯上關係,就算你受到再精良的訓練,身邊的人看你的眼光就不一樣了。
那一年的銷售經驗,對我來說彌足珍貴。這麼說吧,我發現平常我在社團認識的人脈,有些人雖然跟我不是麻吉麻吉,經常往來死黨的那種交情,但如果這些人是欣賞我的,他們會很樂意坐下來跟我聊聊,很客觀地聽我說明保險規劃,如果他們判斷自己有需求,也會相當明快地成為我的客戶。
反而是一些平日交往非常緊密的朋友,反而會給我一些臉色,或是一些奇怪的態度對待。
這對業務菜鳥來說,一開始是讓人很困惑的現象。為什麼你以為平常比較熟悉、互動多的朋友,卻沒有理解你或支持你?為什麼那些平常沒有密切往來、你以為只是泛泛之交的對象,卻給了你不一樣的對話空間和機會?
回顧這段業務工作經驗,我有一個很珍貴的發現:信任,是強大的資產。我本身不是一個人脈超廣的人,如果我是WiFi,我大概是那種你拿著手機從你家廚房走到曬衣間就會斷訊的那種機器….
但是,我是個在訊號範圍內,訊號很強的那種機器。我擅長跟少數人,經營深刻的情誼,而這樣的關係,一開始都是基於互相欣賞,隨著友誼發展下去,就會變成互補,互助,互相滋養。而這樣的關係,都不是靠平常吃吃飯,耍耍嘴皮子,稱兄道弟就可以累積起來的。這樣的關係,很多時候是因為我跟這些人,發現對某些事情有類似的觀點,聊著聊著,有了互相理解跟認同,接著,就自然而然發展起來了。
說到這裡,我要提到一位我在演講協會認識的朋友Rita。
Rita就是其中一位平常跟我沒有過多密切往來,但彼此欣賞的一位社團朋友。她不但接受我在保險規劃的說明,成為我的客戶,在我離開業務工作後,我不想回到原先的電視台,但也不知道要往哪裡去的時候,我給了她一些簡訊,告訴她我的近況,她立刻豪爽幫我牽線,我因此有了一個海外研究採訪的工作機會…
而她,只是一個和我互相欣賞的弱連結。
我意識到,過往許多啟發我,幫助我,讓我變得更好更不一樣的,都是像Rita這樣的朋友們。他們是弱連結,而不是原先在我生活圈裡打轉的那些人,但我更願意花時間來耕耘這樣的情誼。這些弱連結、不常見面的朋友們,不一定能陪我去照大腸鏡,去採買衣服,去玩樂…但他們的生活經驗、想法觀點,都可以幫助我成為一個更寬闊的人,而不是單純活在自己日常世界裡的平凡人。
中年後,開始更認識自己,也更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標了。轉大人的結果,就是你得知道自己的目標和價值觀,並且為這些做出相對的選擇,付出該有的代價。
透過「有用」和「有趣」篩選自己的朋友圈
我長年來的工作都是跟內容企劃有關。有收視率的內容永遠是「有用」跟「有趣」這兩種。後來,這也變成了我的人際經營價值觀。我相信如果有人不喜歡我,那絕對是因為對方還沒有從我身上看到任何「有用」或「有趣」的價值。年輕時的我,碰到不把我當一回事的人,會覺得心情阿雜,對方現實,blah blah。現在的我,如果碰到不把我當一回事的人,如果我也不欣賞對方,那就沒啥好說的,我會在心裡祝福對方繼續秀人品下限。但如果是我很欣賞的人,我就會思考,我要怎樣才能讓對方看見或發現我的「有用」跟「有趣」(當然,要符合對方的需求,而不是自我感覺良好)。
當你願意確認你的價值觀,那麼你做的每個選擇都變得容易了,包括交朋友這件事。
既然,當個「有趣」和「有用」的人,是我的價值觀。那麼,我選擇朋友時,也一樣把「有趣」和「有用」當成篩選標準。如果一個朋友約我見面,我想像我們彼此都會得到滋養,離開時會覺得今天的暢聊幫人生做了去角質保養,那我就會答應。
但如果我覺得和對方碰面,會讓我覺得我把人生珍貴的2小時,倒進了餿水桶,我就會想盡辦法拒絕。因為我再也不願意把自己的時間浪費在對我不重要的人身上,我必須說到做到。
一開始,小粉問我如何定義交朋友。聊到這裡了,讓我們重新來定義小粉的問題:「如果以你自己的人生觀為出發,你想經營哪些朋友?」
這是一個我們都該問自己的問題。你希望你的人脈圈長什麼樣子?你希望身邊有很多一起生活、一起熱鬧的朋友?還是你希望你身邊有一小搓彼此欣賞但可能無法經常相見的朋友?你喜歡多跟有類似生活經驗的人來往,或是你不介意多跟不同行業、不同背景的人來往?
說到底,真正的問題從來不是你的朋友太多或太少。真正的問題也不是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工作,太少時間經營朋友。真正的問題是,我們能不能清楚的說出自己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擁有什麼樣的朋友?
小粉是按摩師,又是技術指導,她可能不一定有機會遇到各行各業的人,但她會有機會遇到不一樣的客戶或學生,而這裡頭一定都有值得進一步交往的朋友。
就像我以前在電視台上班,我並不特別喜歡跟裡頭的記者同事們來往,但我在很多社團裡認識到各行各業的朋友,那是那個階段我的交朋友策略。
現在,我不跑社團了,但我在公司裡,因為不同專案必須跨部門合作,我會像個星探,有意識地挖掘以前不熟,但人很有意思,合作起來特別暢快的同事們,進一步跟他們變成朋友,而我也總是從不同部門的同事,甚至不同職階的同事身上,學習到看待事情應該要有多元的觀點。這是我目前人生中這個階段我的交友策略。
我知道我的交友觀,還會持續的演化,但以下這三個人際圈經營心法,是我這幾年來的經驗跟總結,我覺得非常好用。
- 認識自己&確認自己的價值觀
- 讓自己變成有趣跟有用,值得別人跟你交往的人
- 讓自己會過生活,多跟別人分享你的觀點跟專業,給別人認識你的機會
最後,分享一個我經常在使用的人際斷捨離練習
去看看你的臉書朋友清單,想想看,這些人你怎麼認識的?這些年這些人帶給你什麼?如果你只能留下150個名單,哪些人是你會毫不考慮留下,哪些人是你會毫不考慮刪除,而哪些人又是你會糾結的?為什麼?
問問自己這些問題,你會從答案中,看見更多的自己。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相對的經驗談。以上是我的經驗,也歡迎你跟我分享你的交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