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些曾是我們眼中的「優點」,很快地就會變成讓我們抓狂和失望的「弱點」?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不管是職場上或社交圈,你剛認識了一些新朋友,你耳聞他們很優秀,照面相處過幾次後,你覺得能跟這些人當合作夥伴或當朋友,實在是太棒了! 過了一陣子,隨著交情變深,相處變多,你開始抱怨那位總是談笑風生,溫柔體己的新朋友,卻是害怕衝突,寧可在說三道四,也不願意當面把話講清楚的小孬孬。 而那位做事超級有效率、使命必達的隔壁同事,交出來的成品經常完成度不足,幾次下來,你開始不滿他的馬虎與草率。 為什麼那些曾是我們眼中的「優點」,很快地就會變成讓我們抓狂和失望的「弱點」?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不管是職場上或社交圈,你剛認識了一些新朋友,你耳聞他們很優秀,照面相處過幾次後,你覺得能跟這些人當合作夥伴或當朋友,實在是太棒了!

過了一陣子,隨著交情變深,相處變多,你開始抱怨那位總是談笑風生,溫柔體己的新朋友,卻是害怕衝突,寧可在說三道四,也不願意當面把話講清楚的小孬孬。

而那位做事超級有效率、使命必達的隔壁同事,交出來的成品經常完成度不足,幾次下來,你開始不滿他的馬虎與草率。

為什麼那些曾是我們眼中的「優點」,很快地就會變成讓我們抓狂和失望的「弱點」?

想要知道答案前,讓我們先來聽個小故事。

1870年代,美國小說家亨利‧詹姆士(Henry James)旅居法國巴黎,並且認識了俄羅斯的文學巨人伊凡‧屠格涅夫(Ivan Turgenev)。詹姆士特別欣賞屠格涅夫從容淡定的態度。屠格涅夫寫小說時,喜歡字斟句酌,琢磨不同的劇情發展,更樂於修修改改,直到筆下的文字「完美」,屠格涅夫才會收手。

『這才是一位有野心的作家的境界啊!』

屠格涅夫的寫作風格,啟發了詹姆士。不過,很快的,詹姆士發現了一個秘密。屠格涅夫在社交生活上,經常讓朋友抓狂

是這樣的,假設詹姆士約屠格涅夫後天中午一起吃飯,你猜屠格涅夫大大收到邀請後會怎麼做呢?

屠格涅夫會高興地回覆說,好啊!

接著在前一天傳簡訊給詹姆士說,啊,不好意思,我因為家裡出了點事情,明天中午不能過去了。

約定吃飯當天的一大早,屠格涅夫又突然突破萬難,說自己可以赴約了,而且很期待跟詹姆士大聊特聊。

最後,屠格涅夫的確赴約了,但遲到了一個小時。

看到這裡,我們都替詹姆士生氣了,或許,你還想到身邊幾位個性跟屠格涅夫一樣反反覆覆的朋友。

一般人被屠格涅夫搞個幾次後,大概就會跟他保持距離,從欣賞變討厭。但詹姆士沒有這樣,他反而提出一個理論:The Weakness of Strength

他說,屠格涅夫的社交互動,雖然看起來恣意妄為、相當任性(大家來學一個英文字,這個現象可以用social waywardness來形容),但他其實只是發揮在創作時一模一樣的個性:不願意倉促下決定,希望保留不一樣的選項,習慣最後一刻作決定

也就是,同樣的個性,放在寫作情境上讓屠格涅夫成為偉大作家,但一旦放到社交情境上,屠格涅夫卻讓朋友們經常扶額搖頭。

所以,詹姆士才提出The Weakness of Strength,每個優點都會有相對應的缺點,不同情境下會決定我們的某個特質究竟是優點,還是缺點。

不同情境,決定我們的某個特質究竟是優點,還是缺點

回到這篇文章中一開始提到的兩個人。

那位談笑風生、溫柔體己的朋友,跟這樣的人相處當然如沐春風,因為他習慣照顧別人的感受。所以你可以想像,一旦發生衝突、讓人必須劍拔奴張的情境下,他會傾向逃避高張力的情緒,寧可選擇去跟別人吐苦水去。他的特質在衝突情境下,變成了一種逃避、一種弱點。這就是這個人的The Weakness of Strength。

而那位很有效率、使命必達的新同事,老闆交代什麼任務,他都會盡力完成。因為他是個很有邏輯跟架構的人,所以往往把架構一填,對應的事項列上去,報告就出爐。可是延伸的細節說明,對他來說是「比較後頭」的事情,重點就是meet deadline。所以,他的報告完成度不夠是自然的。與其抱怨這人做事粗心,不如說他就是一個擅長先用60分、70分的東西得標的人。這是他的優點,也是他的弱點。

為何以誠懇形象走跳的廠商,在我換了老闆後,露出了真面目?

不管是工作、社交或情感關係上,那些現在讓我們咬牙抱怨的人,可能原先都曾是我們欣賞、喜愛的人。我們原先以為他們很棒,殊不知在情境變化下,契合的關係竟然變得惡臭,但如果我們仔細回想一下,這些人的核心個性沒有變,變得是情境、是我們的詮釋。

舉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例子好了。我曾經和一個廠商合作過一年的時間。這個人在業界走跳,自稱自己是「社群鬼才」,他平常經營自己的形象,就是一個苦幹實幹,使命必達的社群行銷人。他是個很有「彈性」的人,這個idea你不喜歡,他可以立刻提出另一個idea,因為總是會有一個idea會中的。

隨著合作展開,了解變得深入,當初他讓我前老闆買單、深得人心的優點,開始出現了陰影。所謂的苦幹實幹,一個idea不行就丟另一個的彈性特質,在某些情況下會讓這個廠商變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十足的機會主義者。甚至,提案時說的那些瑰麗願景,一到了執行面,經常會有巨大的落差感。

果然,在我前老闆離開後,我們的合作關係隨著合約到期,面臨續約之際,這位廠商的「機會主義」特質彷彿吃了易生菌,整個活絡起來。他來提案,端來一個又大又貴的餅。我跟同事跟他說,現在我們有新老闆,新老闆看的是數字、是合理性,所以如果你無法在提案上說服我們,我們就算安排讓你跟新老闆見面,也只是增加被打槍的機會。

這位社群鬼才轉了個彎,私下聯繫我的新老闆,想要以「老闆對老闆」的姿態替自己促成生意,過程中他一反過往勤懇真誠的樣貌,放狠話、過河拆橋的行為都來了。

我相當訝異這位廠商的行徑。我們不是合作夥伴嗎?那位誠懇、苦幹實幹、有彈性有耐性的社群鬼才,跑到哪去了呢?!

這個轉變讓我對他感到不解與失望。不過,當我回頭用The Weakness of Strength理論去對照,我發現這位社群鬼才其實「表裡如一」。他過去靠著「很會提案」的名聲換來自己的生意,很會提案就是這個不行我就換另一個給你,「彈性」跟「機會主義」本來就是一體兩面。至於不尊重第一線的PM,只想著要跟大老闆見面,這也不是奇怪事,「經營關鍵人脈」和「看上不看下」也是一體兩面

太多人際關係的糾結,在於我們只想跟「優點」相處

看到這裡,想想那些讓你由愛生恨,或是由欣賞便討厭的人。其實他們一直都是同一個人,只是隨著情境不同,我們衍生出不同的詮釋。

人當然是優點愈多愈好,缺點愈少愈好—基於這個慣性假設,我們經常會「奢望」和我們有切身關係的家人、朋友、合作夥伴,最好能夠「改掉壞習慣」,全面向上。

而當別人無法造著我們的妄想改掉缺點時,人際關係的摩擦就來了,我們就得耗費額外的心力來指責、批評、傷神、痛苦或糾結。

如果我們能夠從亨利‧詹姆士的The Weakness of Strength理論獲得啟發,我們終將會理解,缺點只是優點背後的陰影,我們無須討厭自己的某些缺點,也無須讓別人的缺點折磨我們。人生會因此變得輕鬆與豁達。

Take Away

1.學習用中性的觀點看待「優點」和「缺點」

2.理解「完美」是不存在的

3.對自己和他人培養一種溫和且寬容的理解

參考影片: The Weakness of Strength

(歡迎社群分享。但全文轉載請來信詢問,禁止修改上述內文,禁止商業使用,並且必須註明來自Afra’s Word House 文案人的寫作日常,及附上原文連結:為什麼那些曾是我們眼中的「優點」,很快地就會變成讓我們抓狂和失望的「弱點」?

Last Updated on 2020-01-06 by Afra (阿發)

Afra (阿發)
Afra (阿發)

前資深上班族,出版過 《今天的人設是專業上班族》,喜歡分享故事觀察人性,也是NGH認證催眠師、NLP高階執行師,ICC認證腦科學教練,並提供中英文高效表達一對一教練服務。

文章: 153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